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名称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西北工业大学原铸造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1989年经原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建设,1995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4月通过原主管部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组织的自评估,2003年、2008年和2018年取得排名前列的良好成绩,2024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实验室目前在编固定人员15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7人。
近40年来,实验室以周尧和、傅恒志两位院士为代表的三代凝固人,聚焦国家需求、励精图治、传承创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材料学科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由激光快速凝固发展出金属增材制造,由定向凝固发展出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生长及氧化物共晶陶瓷制备,由先进凝固技术发展出材料精确成形,由铸造型壳发展出陶瓷基复合材料、红外和高温隐身材料等。同时,围绕凝固特色建设了材料基因工程、先进能源材料等新方向。近10年来,凝固科学基础、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应用研究综合集成学术特色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2021~2024年连续四年软科排名第一,ESI进入世界前0.22‰行列。
重组后的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研究。以材料跨时空尺度凝固理论、材料凝固制备、构件凝固成形、凝固数字集成与智能装备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凝固科学基础、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应用研究综合集成为主要学术特色,发展材料凝固新原理、新方法和新装备,突破一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重大装备制造所急需的材料与成形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在凝固与相关科学与技术领域代表中国学术水平,在国际凝固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国家公共研究平台。
本着“向世界开放,创国际一流”的宗旨,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保持着长期频繁的合作交流。每年向国内外发布开放课题指南,接受国内外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还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西安市铸造学会等多个学术机构的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