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创新 格物致知
“作为一名学者,求索创新是渗透在骨子里的精神,格物致知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灵魂”。
——这就是傅恒志的真实写照
1929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的傅恒志已经是退休年龄,本该安详晚年,但人们总能在校园里见到这位目光睿智慈和,笑容温暖和蔼,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续写着“行者无疆”的传奇。
1952年,傅恒志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从此开始踏上铸造专业的研究之路。
1958年,傅恒志成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一名留苏研究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名望的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
❖ 傅恒志青年时期 ❖
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更为优良,此种合金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状态下熔化和浇铸,否则极易氧化。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条件还很艰苦,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打算研究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要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如果这种高温合金研究出来,就可以解决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
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设想。
傅恒志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师生二人一拍即合。“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导师对他大加赞赏。
所谓高温合金,是指工作温度能适应600℃以上的一些合金,其中就包括镍基高温合金。今天人们知道,镍基高温合金是加入铝、钛、铬、钨、钼、钽、铌、钒、锆、硼等元素及适量的稀土元素,制成适应于在700~900℃范围工作的一种高温合金。可是在当时世界上,镍基高温合金通常是利用钛、铝在镍基奥氏体中形成细小而呈弥散状的金属间化合物作强化基体。
不用铝、钛这一镍基合金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来强化未知的高温合金的基体,那么用什么元素来强化它的基体呢?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试,每一种性能测试都在800℃的高温下做持续数千小时的实验,还要通过少则数十数百小时,多则一千多小时的机械性能试验。时间实在是不够用,于是他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有许多次为了赶出试件,经常通宵达旦,连他的导师也为中国学生的拼命精神所折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过两年,傅恒志成功研制出了新型高温合金系列,该类合金不含铝钛,不需真空冶炼,但却能达到与当时世界上含铝钛合金相当的较好力学性能和优异的铸造性能。
傅恒志把他的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1961年,在合金尚未最后定型、论文尚未答辩时,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使用在苏联某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这在当时的苏联工业界,可是了不起的大事件。他对不含铝钛的高温合金的系统研究填补了当时国际上的空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该成果还获得了苏联科学技术专利。
1962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后,傅恒志继续致力于高温合金的成分、组织、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根据高温合金的性能要求,结合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傅恒志始终站在冶金材料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他针对新型发动机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对涡轮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创了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显著改善了定向和单晶叶片的组织及性能,为我国叶片的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基础。
此后,针对现行定向凝固温度梯度低、冷速小、组织粗大的缺点,他又提出了超高梯度定向凝固和组织超细化的新构思,成功地获得定向超细柱晶组织。由于在高梯度晶体生长和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所以这两项技术分获航空航天部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国家发明二、四等奖。
德行师表 桃李满园
对人始终如一的尊重,少有的亲和力,一向的儒雅谦和”这是所有师生对傅老的感觉,少了一些生涩,多了几分亲和,傅老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个人。
1984年西北工业大学调整领导班子首次采用投票民意测验方式选举校长,傅恒志以最高得票当选为校长。当时中宣部、教育部、航空部联合确定西工大为校长负责制试点院校,傅恒志带领学校班子成员科学决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师生员工的称赞。
“我们学校又大又穷。穷则思变,但怎么变?光是靠国家不行,靠我们几位学校领导也不行,要靠全体师生员工……我们学校不管领导干部,还是教职员工,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谁也没有特殊,连我这个校长也没有什么特殊。我的言行,请大家监督,让事实作证。”实践检验真理,实践也考验了傅恒志这番掷地有声的就任宣言。
八年的校长生涯,开榛辟莽、卓有建树的执政之路,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上任后,打破以往用人的条条框框,“唯贤是举”,不搞论资排辈,只要有德、有才、有胆识的人,就大胆提拔使用。他对青年人才更是关爱有加,大力提携。毛协民、介万奇、黄卫东、魏炳波、刘林……这些当时的青年才俊,都在傅恒志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快速成长起来。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魏炳波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介万奇、黄卫东等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
尽管事务缠身,在做校长期间,傅恒志依然坚持亲自带研究生,整天忙碌不堪,有时候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但他坚持按时给研究生答疑,从不耽误研究生的课程。有人劝他不要给学生上课了,他说:“我还是人民教师的一员,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也是我联系师生的桥梁。不教学,就脱离师生,脱离实际,校长也当不好。”他为本科生讲授的一些课程,皆属国内外高新科技理论和新成果。在不少方面还提出自己的创见。他在这8年间,培养出近20名博士生。
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学术严谨细致的追求,傅恒志院士与周尧和院士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铸造工学博士毛协民。他撰写的《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途径》一文,被陕西省授予1991年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由他和周尧和院士领导的学校铸造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所在的铸造实验室被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集体,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到目前从这个实验室已经走出4位院士。
与此同时,傅院士还是一个博学、严谨、责任心强的人,一生的志趣都放在了国家建设和教学两件事情上。其实,教学和国家建设可以放在一起来说,因为只有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才,国家的发展建设才更有保障。
为了激励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傅院士还倡导并出资建立了“崇德奖学金”,首次捐助人民币10万元,以后每年提供人民币5万元投入基金中,在学院形成了“比、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傅恒志院士对教育的投入一向如此。但反观他自己,生活中的傅院士衣着朴素,家里的沙发、书房的桌椅以及用了多年的手提包始终没有换,虽然有些地方已经磨烂。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2014年,傅老85岁,但是这位有着如此高龄的老者却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用尽平生所学,只为祖国培育栋梁。
傅院士曾经的博士生钟宏副教授说:“经常会有人问我,你的导师是院士,事务繁忙,而且岁数也不小了,还能亲自指导你吗?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是一名真正的学者,淡泊名利,多年来抱着对学术炽热的激情,是我辈一生的楷模。你能想象一位80岁高龄的老者,戴着助听器坐上四个小时听学生汇报工作吗?或是在周六早晨来到实验室,戴老花眼镜和学生一起用显微镜观察金相吗?这,确是我的导师傅恒志先生。”
❖ 傅恒志院士重要著作 ❖
耄耋之年的傅老在科学的道路上仍然坚持着,2015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是傅老科研道路上的又一经典代表著作,此著作是傅老亲自操刀撰写,审稿修订,可谓是心血之作。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忆起自己的成长道路,傅恒志说:“自古学者两事,道德、文章。对知识分子来说,既要业务上精益求精,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既应是业务上的专家,又应该做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这就是他,一位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
其他阅读:
第三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傅恒志院士
为表彰在当代铸造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铸造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负责在全国铸造界组织开展评选工作,并在每年的“中国铸造活动周”上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对获此殊荣的获奖者予以表彰,旨在推动我国铸造科技进步,促进铸造产业发展。
第三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傅恒志院士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冶金材料学家、教育家。1929年生于河南,195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58年被选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副博士学位。历任-西北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校长;1986年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1987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1993年后任常务理事;1991年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主要成就:
在凝固理论和新材料加工方面有重要贡献,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论文53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数十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 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 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
● 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约束成形及冷坩埚定向凝固新技术。
● 研究的特种高温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及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创,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生产向“推比”10以上的进步,提供了探索性的科学理论与实验基础。
● 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1000 ℃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以及软接触电磁成形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它们的成功与成熟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和成形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贡献:
● 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 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发表论文530余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SCI》、《EI》、《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
● 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
凝固理论与技术及高温合金研究领域开拓者
60年代,傅恒志致力于高温合金成分、组织、铸造性能与理性性能关系的研究。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傅恒志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于1988年与周尧和、张立同教授等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推动我国凝固科学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1993年因在超高梯度定向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西北工业大学改革和发展带头人
1955年,傅恒志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回校就承担起创建西北工学院(后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重任。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开辟高温合金、特种铸造、特种冶金等学科,如今西北工业大学的铸造专业已是国家重点学科。
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几十年里,傅恒志历任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校长等职。实行校长负责制,强化管理,组织制定了《系主任负责制暂行条例》、《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等条例制度,使行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在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上,傅恒志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特点,强调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指出要主动适应过分工业战略转移的形势、在攀高峰、上水平的同时,立足于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傅恒志曾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傅恒志先生是我国铸造界屈指可数的院士之一,是从事金属材料,特别是高温合金材料及金属凝固技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是机械工程技术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
在科研实践中获取的大量第一手宝贵技术资料为他著述立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出版的《高温合金及其熔炼》、《航空航天材料》等多部专著和发表的530余篇学术论文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有色技术平台”节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