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打造并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主导,特邀凝固实验室老师莅临指导,旨在为研究生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2020年6月18日下午3:00,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友谊校区公字楼334举办。本次学术沙龙首次采取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会议期间共有100多人次参与互动与交流,现场学术氛围融洽,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赢得了广泛好评!
学术沙龙分享过程由博士生屈鹏飞和赵晨东分别主持上下半场,单贵斌、赵晨东、欧阳淑霞、屈鹏飞和吴庆峰五位同学分别对其科研进展内容进行了汇报分享。
单贵斌同学在研究了高能球磨制备的纳米晶Fe-Zr合金热稳定性机理的基础上,之后通过超高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晶粒尺寸为30nm的纳米晶块体材料。经研究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在923K温度,250MPa的压力下,该的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抗蠕变性能,蠕变速率低至3.92*10-8s-1,相对于传统材料有的质的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材料的蠕变变形机理也与传统纳米晶材料不同,该材料蠕变变形的机理主要是位错在纳米析出相位置处的攀移,而不是原子沿晶界的扩散。
赵晨东同学使用强磁场处理技术研究了强磁场对AlCoCrFeNi高熵合金组织形貌及力-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无磁场条件相比,在热处理过程中施加强磁场可以改变AlCoCrFeNi高熵合金的显微组织,改善其力学性能和磁性能。EBSD统计结果显示,施加6 T磁场后,BCC相的体积分数将略微增加而FCC和σ相的体积分数将略微下降,从而导致饱和磁化强度、抗压强度及压缩应变略微提高。在1200 ℃热处理时施加6 T磁场可以获得饱和磁化强度,电阻率,屈服强度,抗压强度和压缩应变的最佳匹配。本文的工作为软磁材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优化其力-电-磁性能的潜在的方法。
欧阳淑霞同学针对目前Mg-Gd合金蠕变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温条件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研究了高Gd合金的高温蠕变行为与蠕变机制。结果表明,T6态Mg-15Gd合金在260℃不同应力和50 MPa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蠕变机制。蠕变过程中,析出相由β’相逐渐演变为β1相,并最终转变为β相,蠕变断裂机制为脆性穿晶断裂。利用TEM对位错进行表征后确定了合金的蠕变机制主要为位错蠕变。
屈鹏飞同学利用SEM和APT技术研究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二次γ'相的析出行为。阐明一次时效后,冷却速率对二次γ'相析出行为的影响。对比了二次γ'相析与一次γ'相、γ基体的成分差异。最终,建立起了二次γ'相析出行为与各相元素组成以及各元素在基体中扩散能力的关系。
吴庆峰同学结合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了Al-Co-Cr-Fe-Ni系共晶高熵合金的形成机制。通过建立共晶高熵合金数据库,并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Al-Co-Cr-Fe-Ni系合金成分与组织的联系。结果表明,Al元素为共晶形成的关键元素;Cr元素为与Al强关联元素,其含量可从Al/Cr成分选择图中得到;Ni、Co、Fe等可视为完全互溶元素,其具体比例可由机器学习预测的平均价电子浓度获得。通过这一策略设计的共晶高熵合金表现出稳定的力学性能。
本次沙龙由李双明教授和杨长林副教授担任本次学术沙龙的点评嘉宾。
李双明教授现场指导
杨长林副教授现场指导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气氛活跃。老师和同学们就大家科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就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极为深入的交流,为大家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创意和灵感。
本次线下线上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为后期学术沙龙顺利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室希望通过此活动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学院研究生们探讨科研问题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