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下午3:00,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友谊校区公字楼334举办。本次学术沙龙采取线下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校内外研究生广泛参加。报告引起了师生对学术问题的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赢得了广泛好评。学术沙龙分享过程由博士生胡逗和邢路分别主持上下半场,董浩、邢路、付艳芹和胡逗四位同学分别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汇报分享。
董浩同学采用使用高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Ni-18.7 at.%Sn共晶合金中反常共晶组织形成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由Ni3Sn和α-Ni层片构成的初生共晶层片组织再辉过程中发生失稳最终导致反常共晶组织形成。在再辉最高温度时,Ni3Sn相发生明显重熔转变为液体,而α-Ni层片则在Ni3Sn成分的溶体中经历了快速的粒化。最终,Ni3Sn溶体围绕粒状α-Ni凝固形成了反常共晶组织。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16/j.scriptamat.2019.10.019
邢路同学以2219铝合金拼焊板为例,研究了接头塑性成形中的微观损伤演化和断裂应变,定量探索了微观组织和应力状态对空洞长大和聚集的交互影响,并基于真实组织微观力学模拟揭示了潜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损伤发展和断裂应变对微观组织和应力状态依赖性的认识,为提高铝合金拼焊板塑性成形损伤和断裂缺陷预测精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16/j.matdes.2020.108836
付艳芹同学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原位生长HfCnws改性C/C(HfCnws-C/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加载量的HfCnws引入对热解碳微观结构和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fCnws的引入促使热解碳基体尺寸细化,光学活性降低,多为中/低织构和各向同性热解碳,细化的热解碳表现出围绕HfCnws环状排列的生长特征。HfCnws通过自身的高导热率、改善碳纤维/热解碳界面结构、增大石墨微晶尺寸等途径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并且随催化剂加载量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https://ceramic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111/jace.16786
胡逗同学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SiC涂层碳/碳复合材料上制备了保护层MoSi2/Cr涂层。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在颗粒冲击环境下,Cr界面层能使单层涂层中的应力集中得到松弛并使冲击应力迅速降低30%,从而保持内层的完整性。在热冲击条件下,Cr界面层引起的热应力突变也有助于改变裂纹扩展路径,从而使涂层试样在1500℃到室温的30次热循环后保持无质量损失。在1500℃静态空气中157 h氧化后,Cr界面层也能抑制穿透裂纹的形成,并将MoSi2涂层中抛物线质量损失规律的氧化机理转化为最终氧化阶段的线性质量损失规律。
参考文献:https://www.sci-hub.pl/10.1016/j.ceramint.2020.01.076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老师和同学们就大家科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极为深入的交流,为大家今后的科研工作开阔了新思路。
本次线下线上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学院研究生们探讨科研问题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